成果信息
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者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 裂素等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后,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该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免疫等多生物活性,为现今一种最理想的抗病毒生物制剂。干扰素根据其来源、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两大类: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为主,免疫增强为辅。主要包括IFN-α、IFN-β、IFN-ω,其主要作用是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合成。Ⅱ型干扰素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免疫增强为主,抗病毒作用为辅,主要有IFN-γ。)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动物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挑战。动物病毒,如狂犬病毒、SARS病毒、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蓝耳病毒等,都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目前市场上预防和治疗动物常见、突发疾病的药物主要有疫苗预防类和抗病毒类药物。其中,疫苗预防免疫原性较好,按程序免疫效果比较确切,价格较便宜,但缺点是特异性强,一种抗原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且必须在健康状况下免疫,若有隐性感染会引起较强的应激反应,并可引起动物死 亡。抗病毒类药物可直接抑杀病毒,使用方法较多,可注射、混饲、混饮, 但缺点是在抑杀病毒的同时也破坏了细胞正常代谢,有严重的药物残留,可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且病毒对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变异株,使药效降低或失去。综上可见,面对突发的动物疾病,目前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我国畜禽等疫病的发展。为了保护我国刚刚起步的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或治疗方法。 )
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