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河南永通镍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功研发原创性“褐铁型红土镍矿高效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新工艺”。该工艺采用碱-酸联合流程处理褐铁型红土镍矿,实现了红土镍矿中镍、钴、铬、铝、铁等多组分综合利用,“三废”近零排放,并实现了碱-酸介质的再生循环。碱-酸联合处理红土镍矿新技术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30万吨原矿/年镍钴铬铝多组分清洁提取与高值利用技术及工程示范”和企业合作项目支持。 技术特点: (1)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碱法焙烧-熟料溶出-液固分离-液相沉铝-还原提铬-碱介质循环的复杂低品位红土镍矿处理新工艺,与加压酸浸工艺结合,可提高镍、钴的浸出率达到15%以上,铁渣中铁品位提高5%以上,实现了复杂低品位红土镍矿的多组分综合利用,可解决传统工艺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的技术关键; (2)建立先进的分离技术,解决目标产物在碱介质多元体系中的反应-分离一体化耦合和资源多组分深度利用的系列分离新问题,本项目从多元体系相分离基础研究出发,完成多组分多过程耦合系列分离方法的创新; (3)在碱性含铬溶液中进行六价铬的有机还原,实现了氧化铬生产的短流程操作,工艺过程中无污染物排放。)
背景介绍
红土镍矿资源占世界镍资源的72%,约40%的国际镍产量来源于红土镍矿,近年来国内大型镍企业积极开展海外红土镍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已掌控约百亿吨。传统火法冶炼镍铁和湿法提取镍钴工艺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较差,伴生的铬、铝或铁等有价金属未能有效利用。)
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镍矿、铁矿、铬矿及铝土矿等矿产资源对外的依存度逐年增加,如2006年进口镍矿378万吨,而2007年我国进口镍矿约1500万吨,其中进口印尼629万吨、菲律宾800万吨、新喀里多尼亚100万吨,装卸存储集中在山东日照和江苏连云港。2008年1-8月份全国进口铬矿489.4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0%。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进口铝土矿达到3000万吨。2007年进口铁矿石38309.33万吨,比上年增加5679万吨,增长17.4%。本项目的成功研发,将增强我国对境内外镍红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对保证我国未来对镍、钴、铬、铁、铝的长期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