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1)本发明根据实际巷道的高温、高湿产生机理所制作的环境模拟装置能够更加准确的模拟矿井高温、高湿、高粉尘环境,实验数据更为可靠; 2)本发明能实时监测空冷器进水、回水温度,通过计算可实时输出空冷器气侧污垢热阻值的大小;同时,实验后能通过污垢分布扫描装置对翅片管外侧进行3D扫描,可输出气侧污垢分布区域、污垢厚度,结合污垢热阻的大小,可准确地了解矿用空冷器气侧污垢产生机制; 3)空冷器管内水温可调,翅片管间距可调,可模拟运行参数、结构参数对于空冷器气侧污垢分布的影响,本发明可更为准确地模拟矿井环境下的空冷器气侧的污垢分布,了解其产生机制,并对矿用空冷器结构优化,防、除垢技术研究以及提高降温效果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背景介绍
深井环境的高热,高湿,高含尘量问题是深部资源开采所遭遇的重要难题之一。据调查,目前深部煤矿气温普遍高达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每平米粉尘质量浓度高达几百甚至几千毫克,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及劳动效率。人工制冷降温技术是缓解矿井高温高湿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的矿山得到了普遍应用。何满潮院士及其团队提出的全风降温模式更是极大地发挥了降温装置的作用。位于降温装置末端的空冷器是控制工作面温度、湿度的关键设备。然而,由于矿井的高湿度、高粉尘环境,煤尘、岩尘极易附着在管壁上引起附加热阻,从而减小换热系数,降低换热效率,使其供冷能力下降,进而降低降温效果,生产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矿用空冷器作为换热器,研究其气侧污垢分布对于换热器传热性能研究,换热器结构的优化,换热器除垢、控垢方法的研究均有重大意义。而现有的研究中,换热器气侧污垢均以重量、热阻的大小进行量化,难以真正的了解其分布以及产生机制。而通过该装置可直观地观察污垢的积聚位置,建立环境参数与污垢分布的关联,这对于优化空冷器结构、提升传热性能均有理论指导意义。)
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