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技术交易 > 

抗HBV病毒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N-糖衍生物的研究


行业类别:药物新剂型与制剂创制技术
所处阶段:试生产阶段
持有单位:中南大学
转让方式:技术转让,
转让价格:面议

成果信息

1-脱氧野尻霉素(DNJ)以及它的烷基化衍生物是通过N链连接的低聚糖合成的酶的抑制剂,是α-葡萄糖苷酶Ⅰ和Ⅱ的抑制剂,对糖蛋白加工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糖链末端D-葡萄糖不被水解掉,结果不能形成正确的糖蛋白结构。而HBV分泌过程依赖蛋白糖化,因此DNJ及其烷基化衍生物能够抑制HBV的复制与分泌,从而达到抗HBV的活性。本项目旨在对天然药物桑白皮(Morus alba L.)中一系列结构相似的N-糖进行提取分离、衍生化和抗HBV活性研究;预实验表明DNJ其中之一。用DNJ半合成出N链上其他烷基取代的DNJ衍生物;并对桑白皮提取物富集N-糖的有效部位进行衍生化,再分离纯化出其它多羟基生物碱的衍生物,对它们进行抗HBV活性筛选,进行抗HBV作用机制研究,为研制新的抗HBV药物。)

背景介绍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肝病的形成原因。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为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这两类药物鉴于其不良反应等种种原因远不能满足抗病毒治疗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新的抗HBV机制研究及在新机制下进行新的抗HBV活性药物筛选。)

应用前景

国外已应用该类化合物及其机制治疗糖尿病,治疗效果确切。DNJ及其类似物通过新机制抗HBV。将此类化合物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为乙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全球慢性HBV感染约有3.5亿人,现行感染的流行率各地有很大差异,由高流行的非洲、亚洲和西太平(>8%),中等流行的南欧和东欧(2%-7%)至低流行的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2%)。在我国,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可能超过1.2亿。现患率约为2770/10万。累计现行的和既往的,我国已有约一半以上人口经受HBV感染。每年慢性HBsAg携带和消除约为0.24%。虽然现在已有乙肝病毒疫苗,但对于已感染HBV的人来说,疫苗是毫无作用的。而现今抗HBV病毒的药物如前所说都有各自的缺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颖的抗HBV的药物,可以避免上述两类药物在抗HBV机制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此技术基础上进行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研发,其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