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怀化分市场
 您当前位置:技术交易 > 

全人源抗肝癌小分子基因工程抗体的导向治疗


行业类别:医药生物技术与产品
所处阶段:试生产阶段
持有单位:中南大学
转让方式:技术转让,
转让价格:面议

成果信息

导向治疗是用对肿瘤有亲和力的抗体做载体与有杀伤作用的“弹头”(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免疫毒素等)制成偶联物,通过抗体的特异性导向作用,以达到较多杀伤肿瘤而较少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最初尝试的是单克隆抗体,但由于鼠源性的单抗会引发人抗鼠抗体(HAMA)的形成,同时全抗体分子较大,不易穿透肿瘤毛细血管,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小分子的基因工程抗体,如:Fab、ScFv,能够克服单抗的缺点,因而,其在肿瘤的导向诊断与治疗方面备受关注。本课题组采用采用体外致敏法和EBV转化技术联合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成功构建全人源抗肝癌小分子噬菌体抗体库Fab、ScFv库, 其库容量分别为1.9×108、1.0×108,PCR检测其目的基因插入率分别为76%、80%。以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HepG2细胞对两抗体库进行3次正负亲和筛选,将筛选后的Fab和ScFv用ELISA、免疫组化技术鉴定后具有较高的抗体活性。然后将其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菌进行原核表达, 纯化Fab和ScFv,采用高效碘标记法分别对其进行核素131I标记。将标记抗体用于人肝癌裸鼠模型进行动物导向治疗研究,动物实验表明核素131I标记的抗肝癌Fab和ScFv抗体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 )

背景介绍

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是我国和亚洲地区的常见病,肝癌中90%以上为原发性肝癌,其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复发率极高,2年内复发率为62%-82%,且70%以上发生肺部转移,加上肝癌早期多无临床症状,绝大部分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时机。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缺乏特异性,导致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寻找特异性定位肿瘤的方法对提高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导向治疗,因其相对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而日益受到重视。)

应用前景

抗体药物用于治疗肿瘤出现的问题主要涉及免疫学与药理学两方面。免疫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小鼠单抗制备的抗体药物在人体往往导致HAMA反应。药理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到达肿瘤的药量不足。抗体药物在体内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它是异体蛋白,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有相当数量将积聚于肝、脾和骨髓。由于抗体药物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层以及穿透实体瘤的肿瘤细胞外间隙均受到限制。 该项目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全人源的抗肝癌噬菌体抗体,具有分子小、异源性低、穿透力强、代谢快,而且能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易于生产的优点,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目前抗体药物用于治疗肿瘤出现的问题。将全人源的抗肝癌噬菌体抗体与细胞毒素、放射性治疗物、细胞因子等结合后可以形成对肝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复合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手术和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