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本专利(专利号 ZL 200610011571.0)申请的睡眠梦析仪,基于对睡眠环境中呈现视、听、振动、体位改变等刺激,诱导睡眠者的梦境变化,同时电生理记录脑波、肌肉电、呼吸、脉搏等生理参数。在外界刺激下,睡眠中生理参数变化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关系作为睡眠梦析仪的基本原理。这在国内外关于睡眠梦析研究中具有重大创新性。技术特点: 1. 与心理学界和精神分析学界对梦的主观思辩分析不同,本发明专利采用一种自然科学手段对睡眠和梦进行实证性研究。 2. 与睡眠电生理学和医学界对睡眠疾病与治疗方法的研究不同,本发明专利着重正常人中常见的睡眠问题,如多梦、恶梦等现象,并将“感觉门控”的理论、实验技术和巴甫洛夫的“警戒点”的概念引入睡眠和梦析之中,为梦的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电生理学方法。 3. 对睡眠过程进行电生理监测中,当睡眠者处于REM睡眠期,本睡眠梦析仪自动启动听觉、视觉、身体体位和振动觉刺激,以便引导睡眠者的梦境变化。 4. 计算机程序控制睡眠床的运动,用以改变睡眠者的身体姿势和体位以及施予振动觉刺激。 5. 吸收多种当代信号处理新技术,如独立成份分析、多变量自相干和互相干分析、脑复杂性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编成睡眠梦析的应用软件,用于对睡眠质量总体评定和梦境分析的生理参数。 )
背景介绍
睡眠和梦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真正从自然科学角度理解睡眠与梦,始于20世纪初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在实验中发现,睡眠是大脑皮层的普遍性抑制,他认为梦的本身是普遍抑制活动背景上作为警戒点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活动的结果。20世纪50-60年代利用脑电图记录的方法发现了睡眠阶段性和睡眠周期性现象,特别是发现了伴有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阶段(REM期),可能与梦的关系更为密切。70-90年代神经生理学界利用多种动物模型,实记性研究了睡眠中各种睡眠障碍,这是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医学界则研究某些睡眠障碍,特别是睡眠窒息和发作性睡病的病理和治疗措施。 然而,对梦的研究仍为精神分析等理论指导下的主观推论或臆测性释梦,缺乏睡眠和梦析研究的自然科学手段和方法。)
应用前景
正常人口中有睡眠不佳,多梦甚至恶梦者至少10%以上,这部分人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均与睡眠质量关系密切。因此本仪器问世将在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神经科、精神科等部门得到较好应用。对某些特殊职业,如刑警、特警、国家安全人员的健康也有应用前景。)